解析三问表鸣响的奥秘
三问表大约是腕表复杂功能里最能挑动心弦的一种,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三问表的叮铃之声已超越了报时的功能,进化为一种手腕耳边的艺术之作。三问表由何而来?它又是如何演变发展?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解惑一二。

  实用的需求

  在依靠火烛照明的时代里,其发出的不同音调而报告出的时间,让人们可以通过耳朵而不是眼睛来读时,是十分新颖与实用的功能。

  1687年,一场惊动英皇的争论激烈进行——钟表匠Edward Barlow(1636-1716)认为自己早在1676年就发明了齿条式的报时机构(Rack Striking Mechanism)。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英国钟表匠Daniel Quare(1649-1724)也完善了两问打簧结构,制造出能够报出时刻的怀表。作为裁判的英皇最终支持后者获得了专利,原因在于Quare的报时表使用起来更方便,只需要按下按钮就能够自动报出时刻,而Barlow的表需要分别启动报时与报刻装置才能够让表主知道时间。

  直到20世纪由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得到普及以前,在没有足够的光线的傍晚到清晨的时候,问表是一项十分实用化的功能——取名为问表(Repeater,亦称打簧表),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表壳上的按钮或拨柄,启动一系列装置发出声响,以报告当时的时间。在依靠火烛照明的时代里,其发出的不同音调而报告出的时间,让人们可以通过耳朵而不是眼睛来读时,是十分新颖与实用的功能。1695年,Quare在两问(quarter repeater)的基础上发明了半刻问(Half-quarter repeater,即1/8小时)报时表,1710年五分问表(Five-minute repeater)问世,1750年前后三问表(minute repeater)被发明——拨动三问表的按钮,它会连续发出声音来,首先是“当、当”的低音调报时,接着是高低音配合的“叮当、叮当”报刻,然后是高音调“叮、叮”报分。

  从18世纪开始,问表尤其是两问表的制造技术逐渐成熟,向着紧凑与稳定的方向发展。法国工匠在这方面尤其出名,1740年前后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精巧的音簧取代了声音洪亮但体积极大的音铃,同时Quare最先发明的开关把手也得到完善与发展。值得特别一提的还有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他于1783年制造了问表的卷盘音簧机构,不仅大大节约了空间,而且让报时声音能够有所变化,推动了两问表的完善,如今在《基督山伯爵》等文学作品里,都少不了宝玑问表在黑暗中报时的生动描述。

  小型化的努力

  虽然进入20世纪以后,不少瑞士制表厂都能够制造类似爱彼这样的三问手表,但真正的手表依然不多,有人考证当时最先进的十二法分的腕式问表机芯的制造成本大约是十七法分的怀表式问表机芯的两倍。

  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期,正值古老的怀表向着手表发展的转折时期,问表也向着小与薄的方向继续发展,这次来自瑞士尤其是茹谷的制表匠们成为了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力。凭借着他们的坚韧毅力,机芯零件的公差并缩小到1/10毫米的程度,同时带有三问功能的机芯直径缩小到20毫米,厚度则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3毫米,这样的成就不仅接近了手工制造的极限,而且让三问这种复杂功能表能够追随时代发展的节奏由怀表进入手表时代——1921年由茹谷制表学校的师生制造的一只三问表采用了直径为13.5毫米的六法分机芯,而比该机芯稍大的直径18.03毫米(八法分)的机芯甚至在多家厂商中都有使用,显示出在这方面技术的迅速普及。

  在制作问表方面,著名的爱彼(Audemars Piguet)显然有着先行之利。早在1885年,爱彼就制造出了有着三问以及万年历功能的超级复杂怀表,其直径为31.5毫米(即十四法分),被一个来自柏林的买家买下。不仅,爱彼又制造出了18.05毫米(即八法分)的问表机芯,可以装在非常小的表壳里。1892年,受一家瑞士公司的委托,爱彼制造了一只十三法分的问手表,并且在次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以及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展出。其三点位的滑动式按钮,可以非常顺畅地启动报时,而十二点位与六点位的表耳上,搭配着皮表带,在当时是十分时尚的腕式手表。

  虽然进入20世纪以后,不少瑞士制表厂都能够制造类似爱彼这样的三问手表,但真正的手表依然不多,有人考证当时最先进的十二法分的腕式问表机芯的制造成本大约是十七法分的怀表式问表机芯的两倍。因此,在当时的一系列著名制表商如Haas Neveux、C.H.Meylan以及更加大名鼎鼎的日内瓦制表商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往往根据客户的订单来生产,那些工厂自行制造的手表式问表则大多是展示表,流传至今的几乎都是博物馆级的精品。

  当然,也有人试图将问表推向更加便宜的大批量制造,在20世纪30年代来自瑞士制表重镇La Chaux-de-Fonds的Driva制造过设计时尚、而且价钱不贵的两问表,但首批1500只直到40年代才销售完毕。位于另一瑞士制表名镇Le Locle的Angelus于1957年推出了一款更具现代性的自动上链两问表,但首批制造的区区100只以300瑞士法郎的价格在瑞士与德国上市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热烈反响,不得不终止了后续发展计划。机芯制造行家Dubois Depraz也曾经推出过标准化机芯设计的三问及两问表,仍然没有太多的买家。其原因之一是因为问表毕竟很昂贵,主要是富裕的美国人才买得起,而在传统的欧洲市场销售不佳。

  最新的努力

  经典的三问表报时方式大体如下:启动其报时把手,先以比较低沉的声音报告小时数,然后以同样的音质双击报告刻数,最后以高音敲击报告分钟数,这样一次报时下来手表内的音簧经常会被敲击十几甚至几十次,这也是三问表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如今人们见到的问表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以后才重新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新的引领潮流者是宝珀(Blancpain)——该公司推出的一款直径为23.毫米(10法分)、厚度为3.3毫米的三问表机芯,在1.5立方厘米里密布着320个零件。从设计图纸开始,共花费了100万瑞士法郎的巨额投入,以及1万个以上的漫长工时。不过该产品的推出也点醒了宝玑、百达翡丽、爱彼、江诗丹顿等众多老牌,诸家纷纷推出新研制的三问表,让这一古老的制表技艺有了新的突飞猛进的进步。不过,即使在如今这样数控机床大量普及,工业化批量制造之风越来越盛的背景下,问表尤其是三问表依然必须依赖手工装配与调校,因此一直维持着稀少的产量与高昂的价格。

  经典的三问表报时方式大体如下:启动其报时把手,先以比较低沉的声音报告小时数,然后以同样的音质双击报告刻数,最后以高音敲击报告分钟数,这样一次报时下来手表内的音簧经常会被敲击十几甚至几十次,这也是三问表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三问表的数百个零件里,其核心部件是“分钟蜗形轮”。包含四个叶片,每个叶片具有14级,可追踪每小时的分钟。但等一下,14X4仅等于56分钟,这是什么意思?好啦,答案并非什么不解之谜。每小时四次,而在每刻钟开始时将没有敲击报告分钟,因为在这四次里,每刻钟开始的第一分钟尚未走完。除分钟蜗形轮外还有另外两个蜗形轮,其功能类似于三问表的大脑。拥有四级的“刻钟蜗形轮”负责计算刻钟数,而拥有12级的“小时蜗形轮”则负责计算小时数。正是这三个蜗形轮及其相关的齿条令三问表发出声音,让其实现分毫不差地准确报时。

  让我们从头开始,当报时把手被触动了以后,一个微小的杠杆就会触动小时蜗形轮,带动音锤敲击音簧。随着小时数从1到12的不断地移动,其齿条也追随时间的变化逐步前移,准确地认知目前正处于何时。报刻也是通过三个双凸轮来感知,而地四刻因为正逢整时不需要设置。虽然在机械原理上,报刻与报时的运行原理大体一样,但在敲击时必须让两个音锤快速敲击才能够让人分辨出来。报分是通过设置一种带有4个弧形臂的星形零件来带动的,每个弧形臂上有14个小齿,正代表了1到14分,第15分因为正逢整刻而同样没有必要设置。自此那个宝玑以音簧取代了只有单音震动的表铃之后,问表的发声原理便是由弹簧拉动音锤而发出的。典型的三问表中通常含有两个音簧,每个音锤的尺寸、厚度与重量必须与相应的音簧相匹配。此外更重要的是,控制每个音锤弹簧的力度必须与音锤的重量保持精确的比例,音锤与音簧之间还必须保持合适的距离,否则会导致音调太弱或太强等浊音。必须指出的是,大师级制表师对音锤弹簧的调节是实现整个三问表卓绝质量的重要部分。音簧的定调较为细微巧妙,需要灵耳巧手才能揭示它的真正特点。大多数的三问表会中有两个音簧,每个音簧必须经过技艺娴熟的制表师手动调节,才可实现和谐的共振传声。为了不过度击打音簧,还必须单独调节每个音锤的敲击力度,以免音簧超出负荷。此外,由于人们必须依靠听力来辨识时间,其连续报时的频率不得超过1.5次/秒,过快与过慢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误听。以耗时最长的12点59分来说,敲击报时25次,一般耗时在20~25秒之间。

  在制造三问表时,手耳的灵敏度以及长期以来训练有素的技巧非常重要,现代机器的帮助反而难以取得主导性作用。同样,现代的材料虽然在消除共振的“嗡嗡”声起到不小的作用之外,传统的工艺及相关的材料也一直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传说中工匠使用含氮高的马尿来改善音簧材料效果等世代相传的秘方或许越来越乏人使用,但在传统的主宰下,三问表尤其体现出瑞士制表大师过人的制表技艺,被公认为是最具备制造难度与审美价值的复杂机械手表。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加载更多
写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