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发射之时,无数中国家庭齐聚电视机旁,共同见证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可以想见,当火箭点火腾空的那一刻,有多少中国男孩儿用他稚嫩的声音说:长大我也要当宇航员。这句话我小的时候也曾说过,很遗憾我没有成为宇航员,但一代又一代人无不被航天理想所激励,他们中极少数的幸运儿终归会将儿时的理想变为现实,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1.卡地亚在2012SIHH上推出的Tank Anglaise,传承了该系列一贯的DNA。
2.美耐华为品牌万宝龙推出的维莱尔(Villeret)系列腕表是技术传承的代表。
3.江诗丹顿的Historiques Aronde 1954系列腕表是设计传承最好的诠释。
回到微观的钟表世界,1847年一个巴黎人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亚(Louis-Fran?ois Cartier)放弃了家传的火药桶生意,自立门户,成为一名珠宝工匠,卡地亚品牌的历史由此展开。创立之初的珠宝工坊有着严格的自我定位仅服务于专属客户,它很快成为欧洲贵族、皇室的珍宠。换言之,卡地亚品牌从诞生之时就与尊贵和奢华的风格结缘,不再改变。后来公司搬到和平路(Rue de la Paix)13号,这里毗邻著名的旺多姆广场,今天此地依然是卡地亚全球总店之所在。
走入这间店铺,或者走入卡地亚全球任意一间店铺的人们,也许只是购买一枚普通的素圈戒指或石英机芯简单功能腕表,但你能享受到的将是与英女皇皇冠相同等级的加工工艺,令人爱不释手,这就是传承的价值。
1917年,卡地亚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投入使用的武器坦克,设计了“Tank”手表。此后“Tank”系列演变成一个缤纷的庞大家族。国内能将卡地亚坦克表的脉络说清楚的钟表专家实在不多。“路易坦克”为原创基本款,它就是对于一战坦克造型的高度抽象化,而且确立了“蓝钢剑形指针,罗马数字时标和铁轨分钟刻度”等著名的“坦克DNA”;为了配合马球运动,1931年卡地亚推出灵动的“翻转坦克”,它与积家著名的Reverso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修长的是“美国坦克”,它让佩戴者显得分外优雅,无论男女;古朴的是“中国坦克”,灵感来自古代牌坊和庙宇的木结构造型;现代感十足的有“法国坦克”,于1996年首次面世;再创新的有“螺钉坦克”;2002年,给人感觉像是压扁了的颇具颠覆性的“坦克Divan”问世;最有神秘气息的“独眼龙坦克”是中东富豪们的珍爱;还有稀世的“不对称坦克”……卡地亚无论怎么变来变去,腕表外观最显著的特色是由坦克履带演化成的巨大边框,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均对这个设计十分偏爱。所以笔者一直认为“Tank”系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手表第一系列。
坦克不会停歇,坦克的故事还在继续。2012年,卡地亚结合“美国坦克”与“法国坦克”的特点推出“英国坦克(Tank Anglaise)”,这是一种全新的坦克表造型。表冠处的设计颇为特别且难以加工,巧妙程度甚至超过了“蓝气球”的表冠。2012年是“英国坦克”元年,首推3种大小型号的男女表款,有白金、黄金、玫瑰金3种材质。
传承意味着经典永不过时,无论是佩戴一枚近百年前的古董坦克腕表,还是成为最新“英国坦克”的第一批顾客,对于一个经典款式的百年钟爱,足以看出家族几代人的品位。这是那些时尚新款所无法比拟的
太空时代不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影响到了腕表的设计审美。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从此进入太空时代。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50年代同样是瑞士高级制表业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很多前卫造型纷纷涌现,以至于到了21世纪的今天,设计师在60年前的万千作品里寻求灵感时,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江诗丹顿近年推出的“Historiques Aronde 1954”腕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款腕表以现有款式中不多见的长方形表壳为设计特色,31.2 毫米× 44. 55毫米的玫瑰金表壳,沿袭了江诗丹顿1954年原创款腕表卓尔不群的特质,充分解读了当时战后的创新热潮。其构造复杂精密,表面经抛光打磨处理,优雅气息浑然天成。“Aronde”在古代法语中有“燕子的翅膀”之意,腕表表壳的侧面独具创意的双拱弧形设计,形似双翼,配合弧形蓝宝石水晶表镜更为此效果锦上添花,故此而得名。
名表世界里像这样的传承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先人的异想天开,继续影响着今天乃至未来的人们,并让使用者铭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012年,瑞士秉承传统的老牌机芯厂美耐华(Minerva)创立达154年。如今,美耐华表款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为其控股公司万宝龙(Montblanc)推出的高端古典风格腕表提供优质机芯。如“维莱尔(Villeret)”系列的计时码表及陀飞轮神秘时间腕表等产品。除了神奇、传统、瑰丽之外,工匠的传承也十分重要。如任职于美耐华高级制表技术研究所的莫妮卡·维斯姆勒(Monique Wyssmüller)女士。她来自瑞士一个真正的钟表世家,十个兄弟姐妹都从事钟表行业。到今天她与钟表结缘已近50年。1965年莫妮卡毕业于瑞士的一所制表学校,进入表厂工作。她最熟练掌握的是钟表擒纵结构中摆轮与游丝的调校。1976年因为众所周知的“石英革命”,莫妮卡离开了美耐华表厂,回到家乡Villeret小镇,好不容易才在镇上的邮局找到一份工作。那段时间里,莫妮卡把专门用于调校摆轮游丝的工具保管好,也可以说是封存,并期待瑞士传统制表手艺重见天日的那一天。那段日子,除去邮局的日常工作,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卡地亚完成石英表的装配工作。2000年,莫妮卡将封存已久的工具取出,重返美耐华表厂。而万宝龙控股之后的美耐华重获新生,万宝龙亦非常注意保护美耐华独特的制表传统。今天,莫妮卡培养的徒弟已能熟练掌握美耐华最核心的制表技术。从产品角度,“传承”二字仿佛只是设计与工艺的延续,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传承。没有老一代工匠的口传心授,以及徒弟们的虚心钻研与实践,瑞士不可能坐享“钟表王国”头衔一个多世纪,成为立国之本。“传承”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