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来了一个腕表时代
石英表VS机械表
在我们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普及一下石英与机械的概念,以便于读者更好的梳理这两股势力间的纠葛恩怨。
石英表:
代表势力:日本腕表
手表主要分为机械表、石英表。石英表的英文是quartz watch。将石英晶体运用在钟表上,是一种现代的发明。第一只石英表在1969年首度出现。在这一年,日本的精工公司发现了如何将石英制成音叉的方法。石英表是电力驱动的腕表,他有着造价低廉产量大且精准度高的优势,使它在腕表史上留下辉煌而璀璨的一笔。
机械表更为耐用也更有厚重的文化感使他拥有石英表无法超越的特点
机械表:
代表势力:瑞士腕表
靠发条上链的驱动模式运转的腕表,英文是mechanical watch,产量低误差较石英表而言很大,而且制造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但是机械表更为耐用也更有厚重的文化感使他拥有石英表无法超越的特点。
石英与机械的角逐:
石英革命
1969年,日本精工在东京推出首枚商品化的石英表35SQ Astron,揭开石英革命序幕,将腕表从奢侈品轉化為人人负担的起的水晶精品日用品。
70年代是瑞士机械表制表业历史上最为痛苦和艰难的日子。廉价的石英表泛滥成灾,充斥着全世界的钟表市场,占据在此之前机械手表所享有的市场份额。机械表的成本永远不可能有石英表那么低廉。因此,价格之战之中就注定会以伟大的机械表家族最终失败而告终。
瑞士钟表品牌大规模的破产,而以精工为首的日本石英表开始大规模统治着市场份额。
瑞士钟表工业最黑暗的时期:1964年和1967年、1970年。
1964年,是此前创下了17次独占奥运会计时权的欧米茄,被日本诹访精工表击败,首次无缘奥运;
1967年,在全瑞士表计时表大赛上,精工表更包揽第4至10名;
1970年,精工表在与瑞士表比拼中,共打破9项技术记录。
1970年以后的10年中,瑞士钟表进入了崩溃危机:瑞士制表在1975年出口下降至30.7%,而从业人员在80年代初的前5年,由90万下降到30万。
尼古拉斯 •G• 海耶克
“时间强盗”的反击
然后,尽管石英技术的革命给瑞士人带来了沉痛的一击,但是机械表并没有自此一蹶不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叫尼古拉斯•G•海耶克……
1969年,日本精工公司发现了可以将石英晶体制成音叉运用在钟表上,世界上第一只石英表由此诞生。石英晶体的应用使得手表可以大量生产,不但生产速度比以前快很多,价格也随之下降。物美价廉的日本石英表以飞快的速度席卷全球。而百年历史的瑞士机械表制造业因此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出口量应声而跌,从8200万块跌落到3100万块,近一半钟表企业倒闭。
当时的“门外汉”海耶克却觉得很是不忿,于是拿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成立一家Swatch集团。海耶克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生产平价石英手表对抗日本。很快,工程师们研发出一种只有51个零件的石英手表(比日本的石英表要少100个零件),这不仅降低了故障率,更使得制表成本大大降低,最后以50美元的价格出售。
这款被命名为Swatch的手表并不仅仅是以价格取胜。海耶克将“second watch”(第二块手表)的概念引入到这款新型手表当中。1986年卖出1200万只。海耶克成功地证明了两件事:一是瑞士钟表可以在低端市场与日本抗衡,二是把手表变成了时尚配件。在打了这场漂亮的反击战后,海耶克将包括欧米茄、浪琴、天梭等一大批瑞士名表都网罗至麾下。他最终构筑起了一个完美的钟表帝国。
尼古拉斯•G•海耶克的成就:
•战略性推出Swatch腕表。
•为瑞士制表业提供腕表机芯和零部件,力助瑞士制表业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复兴。
•持续开发和提升Breguet、Omega、Rado、Longines、Tissot等品牌的腕表产品和品牌形象。
•实现年销售额逾40亿瑞士法郎,使Swatch集团在全球制表业中长期保持头名位置。
•促使Breguet品牌焕发新生。在担任Breguet总裁期间,海耶克先生利用不到四年的时间使Breguet重新回归顶级豪华表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