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遇到一块很漂亮的手表,百达翡丽Ref.5180G。基于自产机械机芯Cal.240改造而成,夹板做镂空处理,同时进行了繁复精细的手工雕花。通过前后的蓝宝石表镜,可以清楚地看见犀利的刀痕和流畅的线条。
之前不喜欢这种镂空表,可能是受“淘宝同款”的影响,总感觉有一丝的俗气和廉价。可当真的戴上Ref.5180G实物的时候,却发现同样是镂空表,精细制作所带来的质感完全不一样。
我成长的地方在内陆,小时候第一次吃刺身,觉得味道很奇怪,非常难吃。后来在海边又再尝试了一下,这才知道并不是"刺身难吃”,而是“之前吃的刺身不新鲜”。
这和Ref.5180G一样,有时候,不是某类东西不好,而是之前自己所见过的这类东西都很差而已。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不过同事拿到这块Ref.5180G突然问道,为什么百达翡丽变色了?
仔细一看,果然是的,这块Ref.5180G表带、表壳已经部分变黄,光泽度没有地方好。最开始同事还以为因为光线差异,于是拿到灯光、日光下看了好几次,反复确认还是有变色的情况。
难道这块手表有质量问题?
其实,贵金属手表变色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我们常说的贵金属手表主要是由18k黄金、18K白金、18K玫瑰金和Pt950铂金制成。
黄金质地柔软。这种金属虽然可以做成表壳、表扣,但是很容易受损。所以抛开某些为了噱头的品牌会使用纯金来制作以外,几乎全部的品牌采用的都是以黄金为主体的合金材料。在这种合金材料中,最流行的就是75%的黄金与25%的其他金属的混合体。这样比例的合金材料,被称为“750”或者“18K”。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正是黄金占合金的比率为千分之750,或者称为24分之18。
18K黄金、18K白金、18K玫瑰金就是75%的黄金与其他金属的混合体,区别点在于剩下25%的其他金属材质。
聊表的时候,我们常把“18K白金”俗称为“白金”,其实这样的叫法是错误的。正规的说法,白金只能是指“铂金”,不过在手表圈,都已经把“白色K金”叫成了“白金”。
大部分常见的白金并不是银白色,而是呈现微微黄色。为了遮盖,通常还会在白金表面电镀一层贵金属“铑”。当然还有一种成本较高的白金,它里面混入的其他金属是“钯”。白金里面多添加钯,也可以呈现非常漂亮的光泽感。含钯高的白金并不需要镀铑以变白和提升颜色光泽。
因为成本高,所以百达翡丽都不能做到全系表款都是使用含钯高的白金。这块百达翡丽Ref.5180就是采用白金+镀铑的工艺,刚好这块表戴了一段时间,表面的镀铑层已经有自然脱落,可以清楚看见里面微黄的白金。因此产生了变色的感觉,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遇到18K白金变色的情况,并不用担心,只需重新进行镀铑,即可恢复光亮。
相比“白金”的变色,18K玫瑰金和18K黄金的变色更为常见,当然也是同样的正常现象。
这其中最为标志性的案例就是这枚被称为“The Dark Star”暗黑之星的劳力士Ref.6062 。
其原本是18K黄金表壳,但是由于剩余25%的其他金属材质化学性质并不稳定,历经时间后产生了自然的氧化效果,最终表壳变成了黑色。
可能有表友看到照片会疑问到,为什么表壳会变黑,而表冠还是金黄色呢?
那是因为在当时,劳力士的表冠并不是一体成型,由实金制作。而是内部乃铜,外面再包裹一层24K纯金皮。所以在同等的环境和时间下,18K表壳就氧化变黑,24K金皮的表冠还是光亮如新。
18K玫瑰金和18K黄金的变色,我们通常将其俗称为“金锈”。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不必担心,只需使用擦金布即可拭去表面的氧化层。不过对于古董表,建议还是保留这层氧化,现代表就看表主的个人喜好了。
如果真介意贵金属手表的变色,可以选择购买铂金材质。虽然Pt950铂金也会变色,但只是在极端情况下,相对18K白金、玫瑰金、黄金更为稳定。
当然铂金表的定价相较于黄金、红金、白金贵不少,原因在于其原料单价成本更高(现在铂金跌了)、铂金密度大导致相同体积表壳使用金属更重、铂金加工难度大,以及品牌故意控制产量拉开档次形成价格差。
为了和不锈钢、18K白金材质相区分,品牌会故意设置一些辨识点。2000年左右开始,百达翡丽就会在铂金版本的表壳6点位置的内侧镶嵌一颗钻石,以证不凡。
要想不凡,就要付出不凡的代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