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万国发布了新一代的Ingenieur工程师系列,让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表款重新焕发生命。虽然已经发布了新款,但大家都感觉些许遗憾,因为现在2023年啦!运动款的市场顶峰期已经过了,不知道万国官方怎么想的。手里面有这么一把好牌,居然等牌局结束了才打出来。如果能在2018年,哪怕2020年发布,其一定可以借上东风。前几天,芯选接到了表友送来保养的一块万国工程师老款,由此机会给大家分享其背后的故事。
第一代万国工程师,1955年起。
之所以被称为工程师,那是为适应工程师所身处的强磁环境而诞生。电气化时代的到来,让防磁成为手表除了防水、防尘、防震之外的新挑战。1955年,万国在1940年代为英国皇家空军生产Mark系列军表的基础上,沿用了软铁盖设计,将机芯整个包裹起来,推出了工程师。
第二代万国工程师,1976年起。
第一代的工程师和我们今天印象中的外观差别很大,直到1976年才出现一体式金属表带的工程师。当时,万国找到了著名的设计师Gérald Genta,其刚刚设计完成了著名的爱彼皇家橡树、百达翡丽鹦鹉螺。由于同宗同源,所以三者在外观上很有相似点。
第三代万国工程师,1983年起。初看,我们会感觉第二代、第三代区别并不是特别大,之所以会被划分开,主要是因为表壳尺寸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代的万国工程师尺寸有40毫米,在今天的眼光看来,作为男表还偏小了。但在1980年代前后,40毫米是非常大的尺寸,甚至有“Jumbo”巨无霸的昵称。因为尺寸太大,所以二代的工程师销量并不好,根据官方记载,仅1000多枚。
于是在1983年,万国发布了第三代的工程师,主要的变化就是将表壳尺寸从40毫米缩小到了当时男表主流的34毫米。当我16.5厘米的腕周带上去,也是非常优雅好看。
手表表壳直径增大是容易的事情,而缩小反而是更难,因为需要尺寸更小的机芯。在同样的质量要求下,尺寸越小的机芯,研发生产难度越大。所以,万国工程师第三代的研发其实并不简单!打开后盖之后,就可以直接看到其内部所搭载的这枚Cal.2892-2机芯!
现在大部分表友看到ETA2892,一定会感觉“普通”,毕竟它是已经随处可见的统一机芯,在天梭、浪琴之流上经常看见。但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到时代因素!不能直接开启上帝视角。
ETA2892,其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1963年的Cal.1466。其特点就是采用自动结构一体化、中央秒针设计,根据尺寸、配置的不同,历史上有非常多的演变型号。而今天我们常说的ETA2892,通常是指1983年-2000年生产的ETA2892-2版本。这个版本的机械直径缩小到了25.6毫米,厚度仅仅3.6毫米。
正是ETA2892-2的诞生,才让万国工程师尺寸缩小成为了可能。当然,万国使用的ETA2892-2也是高配版本,镀金机芯,甚至自动陀的陀边都是21K金,以提高自动上链效率。
而第三代的万国工程师中,最大的价值也是在这枚机芯之上。虽然它并不是万国自产,但其确有一项非常厉害的技术。也正是本文标题《这一点上,万国领先劳力士》。这一特殊的版本是在1989年发布,属于第三代的中期改款。在表盘6点钟位置,标注有“500.000 A/m”字样,其乃手表带有防磁功能。并且这里的50万还只是含蓄的说法,实际能达到370万A/m。重点来了,前面提到,我们拆开第三代的万国工程师,可以直接看到机芯。其表壳内部并没有第一代、第二代所采用了“软铁盖”设计。那么,万国是怎么做到呢?难道是虚标?
背后的核心奥秘在于机芯所使用的游丝。常规手表使用的游丝是Nivarox材质,其是以42%~48%的钴,5%到25%的镍,16%至22%的铬为配方的合金,带有一定的防磁能力,但是并不厉害。而万国第三代的工程师采用了防磁的铌锆合金游丝,乃品牌与瑞士冶金专家 Steinemann教授和Straumann博士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发的。今天我们常常说到劳力士的Parachrom蓝铌游丝,最开始乃2000年在迪通拿上使用的银白色游丝,这种游丝材料其实就是铌锆合金。而万国工程师早在1989年就已经先于劳力士进行了开发使用,增强手表的防磁能力。
之前万国工程师的防磁是依靠软铁盖这种“金钟罩铁布衫”,而第三代修炼内功,实现了真正的防磁突破。
这一点也是三代万国工程师的最大价值,除了表壳上有标注以外,表壳侧面也骄傲地镌刻有“500.000 A/m”字样,以证不凡。
2005年,万国工程师系列诞生50周年,品牌发布了第四代的产品。主要的变化就是换成了自产啄木鸟上链机械机芯。2013年,第五代工程师诞生,增加表把护肩,提高防撞能力,并且提供不同材质、复杂功能的新款。
最后,就是2023年发布的第六代工程师,换成了集团自产的120小时动储的Cal.32111机芯。
细数过去的这6代万国工程师,个人最喜欢的就是第一代元祖和第三代中期改款的“500.000 A/m”。他们两者不仅仅胜在外形,更重要的是契合工程师这个系列对于防磁功能的真正探索,而不是流于表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