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 钟表技术] 虽然体积小巧,却被广泛使用。微型摆陀(Micro-rotor)正在享受一股热潮,制表行业把聚光灯对准了它的种种优异特质。
和传统摆陀一样,微型摆陀用于自动机芯上弦,但其尺寸、形状和位置有着鲜明差异。常规摆陀为扁平半盘,置于机芯顶端;微型摆陀为小型略厚半盘,完全融入机芯。1957年,微型摆陀由Buren和Piaget伯爵几乎同时发明,后经Universal Genève推广普及。它代表了制表行业对技术性能的不懈追求,当然也是为了使机芯及腕表纤薄优雅。如今,这两个目标仍然存在,只是更加强烈鲜明。最初的三家公司,只有Piaget伯爵继续使用微型摆陀,后者在2000年进行的第二次超薄制表竞赛中被证明是决定性因素。还应提到在这个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第四个参与者:百达翡丽。1977年,石英危机中,百达翡丽研发出Caliber 240超薄自动上弦机芯。为达到这个目的,百达翡丽招募了Universal Genève机芯的创制者,后者为构造独特的微型摆陀超薄机芯提供了生动而重要的经验。
2000年代,对完美和多样的追求是机械制表伟大复兴的组成部分。为脱颖而出,多家品牌选择应用微型摆陀,尽管这种摆陀存在固有缺陷。相比常规大尺寸摆陀,微型摆陀惯性小,上弦效率低。举例来说,同样是模拟日常佩戴环境,万宝龙新推出的微型摆陀机芯在Cyclotest机器上满弦需11小时,而常规摆轮机芯仅需8小时。为弥补这种情况,微型摆陀通常由高密度材料制成,比较实惠的有钨,奢侈的则采用22K金或铂金,从而达到标准甚至更加上弦效率。罗杰杜彼的一些机芯,爱马仕、RICHARD MILLE里查德米尔和帕玛强尼应用的Vaucher Caliber 5401机芯,以及Chopard萧邦应用的Caliber 1.98机芯均是如此。其中,Caliber 1.98机芯可提供长达65小时动力储备。
2002年,GP芝柏表研制出三金桥陀飞轮机芯的变体,将微型摆陀置于发条盒下,不知不觉间进行运转上弦。MCT以Peseux 7001机芯为基础,创制出自主机芯,至今仍在沿用。然后是Laurent Ferrier。微型摆陀这种优雅技术和独特方案仍然盛行,2017年至少有三家品牌做此选择:Romain Gauthier、Peter Speake-Marin和柏莱士(Bell & Ross,通过机芯供应商MHC)。大型品牌仍在探索微型摆陀的优化技术、人体工程学和最佳纤薄比例,沛纳海和宝齐莱 (Carl F. Bucherer)的技术选择是当前趋势的代表。材质越重、尺寸越大,微型摆陀上弦效率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腕表和机芯尺寸不断变大,百达翡丽Caliber 240机芯直径27.5毫米,BVLGARI宝格丽BVL138机芯直径则有36.6毫米。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如Grande Complication de Cartier腕表),这个概念都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适用。
总的来说,微型摆陀是一种节省机芯厚度,制造超薄机芯;释放多余空间,呈现精妙镂空的好方案。但微型摆陀机芯并不便宜,目前只有少数品牌提供售价低于10,000瑞郎的微型摆陀腕表,可以说仍是高端腕表及鉴赏家的专属。(图/文 腕表之家 许朝阳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