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迪通拿24小时耐力赛 英雄本色尽显
        劳力士迪通拿 24 小时耐力赛再一次没有辜负北美最佳耐力赛的美名,此赛事与其欧洲的姐妹赛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堪称耐力赛双壁。迪通拿国际赛车场的现场观众和全球电视观众享受了一场残酷而又华丽的顶级赛车盛宴。开得最快不一定能获胜,周密准备才有可能。车手速度最快不是关键,决心才是。一种战略不能从头用到尾,适应不断变化的赛况才是王道。知识和经验有时候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左右局势。Chip Ganassi Racing 第六次抢尽风头(此车队之前在 2006、2007、08、11 和 13 年获胜),该车队的 02 号赛车由 Scott Dixon(新西兰)、Tony Kanaan(巴西)、Kyle Larson(美国)和 Jamie McMurray(美国)驾驶,他们击败 53 个竞争对手,最终夺冠。

战略大师

       总冠军的优势非常小,只有 1.334 秒,但是从比赛过程看,他们夺冠具有必然性。比赛中领头羊交替了 59 次,其中在第 22 小时换了 5 次。但是交替领先并没有在最后时刻让 Ganassi Racing 的战略产生动摇。Dixon 上午 10:38 上车,三个半小时后他赢得比赛并下车:“车队不停地改变策略。我们在预定的进站时间点多行驶了 3 到 4 圈,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肯定能缩短进站时间。”这点优势足够了。Chip Ganassi 意识到:“我希望能解释清楚最后三到四个小时比赛的紧张程度。这场胜利是车队所有人专心致志的结果,包括做好了充足准备的工程师们。”很明显 Ganassi 的团队在比赛中仔细、一再地检查他们的数据。

挑战的奖励

       完成汽车耐力赛需要具备多种特质。在迪通拿这样的赛事中完成 24 小时行驶是一回事,但获胜则是另外一回事。获胜能得到恰当的奖励:名垂青史和一枚劳力士宇宙计型迪通拿腕表。劳力士迪通拿 24 小时耐力赛五届冠军得主 Scott Pruett 表示这项赛事的精髓是“那枚腕表”。Shane Lewis 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开赛前他骄傲地戴着在 2013 年的 GX 级所赢得的那枚宇宙计型迪通拿:“每天的比赛我都戴。一旦你赢得一场迪通拿比赛,戴上这块腕表,一切都不同以往。通过集车区时我感到心胸激荡前所未有。”Pruett 和 Lewis 对比赛所面临的障碍深表同感:要想进行一场‘完美的’比赛,他们需要协调很多因素。与其他获胜者一样,Pruett 和 Lewis 知道成功以及成为这场传奇赛事传统的一部分需要付出的代价。他们需要具备卓越的品格。

       53 辆赛车只有 29 辆能完赛。获得级别的杆位并不能保证比赛获胜。Pruett 的赛车也遭遇了不幸,他的 #01 号 Chip Ganassi Racing 在距离比赛结束还有 2 小时的时候趴窝了,没有完赛。Lewis 的经历也令人失望,他的 #66 RG Racing 艰难地克服了比赛开始阶段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完赛时落后冠军 96 圈,但至少这辆赛车完赛了。两位前 F1 车手巴西人 Rubens Barrichello 和意大利人 Giancarlo Fisichella 的经历证明在一种赛车运动中取得成功并不能保证在另外一种上也会如此。两人都是第二次参赛。但是两次都没有完赛。 

成功失败一线间

       2015 年的比赛依然延续着变化这个主题,耐心和决心会受到奖励,战略与准备上的不足会受到惩罚。指望着控制局势的赛车丢掉了速度和位置。一开始就麻烦不断的赛车成绩不理想是注定的。机遇只属于那些勇敢果断的人,维修站和赛道上的运气好坏只能听天由命。

       对于 #54 号赛车来说,最后的 20 分钟显得尤其残酷。CORE Autosport 采用与 2014 年获胜时相同的阵容,发车位置处于 Prototype Challenge 级的前列,今年他们志在卫冕。比赛的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都掌控着局面。车手兼车队拥有人 Jon Bennett 说“我们的前 23 小时 40 分钟做的非常不错,但是比赛充满未知,这正是我们来参赛的理由,看起来我们将拥有一个梦幻般的结束。”经过一系列令人痛心的变故后,他们的梦幻计划破碎,最后赛车几乎报废。

       作为赛车的四个车手之一,Colin Braun 解释说:“当时我正要超越一辆较慢的 Prototype 赛车。不知道他是不是错过了刹车点,撞上了我的右后轮,我觉得后悬挂被撞坏了。赛车滑到了草地上,我觉得应该能开回维修站。悬挂应该是在巴士站(减速弯)出口那里崩溃的,赛车猛地撞到了墙上。”雪上加霜的是,赛车起火了,不过幸好 Braun 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

       了解对手由于遭遇不幸而无法完赛,该级别的冠军 PR1/Mathiasen Motorsports 似乎对自己的胜利有点不耻。但是他们的比赛进程也并不轻松,他们也遇到了困难。尽管准备的充分,战略得当,但是他们的获胜可以说是永不言弃精神的体现。机械故障导致这辆赛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落后其他人 6 圈。Mike Guasch 对车队的态度做出了归纳:“这个级别始终有很多麻烦,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不停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最终,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戏剧性

       24 小时内戏剧不断上演,不断有赛车退出。有时候甚至是黑色喜剧。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44 号赛车 Magnus Racing 漏油,导致另外一辆车旋转,发生碰撞。修好漏油问题之后,Magnus Racing 发现赛车前方有一个死去的负鼠。很明显,这只动物是之前其他事故的牺牲品。而当时的车手 Andy Lally 是个素食主义者,支持动物权利。在另一个地方,#4 号 Corvette 奋力争到了很好的位置,但是却在直道溃败。第三起和最后一起事故让他们抱憾赛道。出现事故重新开赛之后,他们领先 GTLM 级,不过很不幸地撞到了另外一辆车,前叶子板被撞掉。#4 赛车最终获得了第三名。他们的队友 #3 号赛车的比赛进程堪称完美,顺利取胜。这也算是小小的安慰吧。

       佛罗里达是有名的阳光之州,虽然比赛当天的早上下雨,不过随后一天都阳光灿烂,晚上也晴空万里。由于周末冷空气袭击北美东海岸,所以这里的温度低的反常。低温对轮胎抓地力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周日早上那会儿。低温没有熄灭涌进内场的观众的热情。53 辆赛车包含各大品牌,包括奥迪、阿斯顿马丁、宝马、雪佛兰、道奇、法拉利、福特、本田、马自达和保时捷。车手阵容也空前强大,云集全球各地的高手。

万事俱备

       车队需要拥有特殊的品格才能在劳力士迪通拿 24 小时耐力赛上获胜,赛车最多、竞争激烈的 GTD 级最能说明问题。#93 号 Dodge Viper GT 3R 由 Bill Riley 设计,Bill Riley 设计了一系列知名的 Prototype 赛车,包括 2015 年的 #02 号 Chip Ganassi Racing。#93 号赛车的车手兼车队经理 Ben Keating 非常认可 Riley 所扮演的非凡角色:“Bill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激情。Bill 是多面手,能修理机器,能做工程师,也能当战略家。”车手 Al Carter 认为获胜应归功于整个车队:“我知道获胜很难,获胜需要做很多事情。这帮人已经共事了好多年。获胜完全来自他们的努力。对我来说,这种经历非常难得。”

       第 54 届劳力士迪通拿 24 小时耐力赛将于 2016 年 1 月 30 日至 31 日的周末举行。

2015 年劳力士迪通拿24小时耐力赛数据

53 辆赛车,29 辆完赛
冠军的行驶里程:740 圈/2,634.4 英里
冠军的平均车速:109.76 英里每小时
冠军的领先圈数:297
Prototype 级冠军的优势:1.333 秒
最快圈速:#60(AJ Allmendinger)赛车在第 598 圈创造的 1:39.576
安全车出动 18 次
Chip Ganassi Racing 第 6 次夺得总冠军
Scott Dixon 第 2 次获得总冠军(前一次是 2006 年)

       劳力士从上世纪 50 年代末比赛在迪通拿海滩开始举办就成为了该赛事的合作伙伴,并且从 1992 年起成为劳力士迪通拿 24 小时耐力赛的冠名赞助商,赞助期限为 11 年。所有获胜的车手都能得到一枚劳力士宇宙计型迪通拿腕表,这款腕表发布于 1963 年,专为此赛事设计,这款腕表见证了劳力士与迪通拿国际赛车场之间的历史渊源。

劳力士与赛车

       劳力士自豪成为世界上最杰出汽车赛事背后重要的推动力量,不论是赞助一级方程式锦标赛 (Formula 1™) 这样的顶级赛事和以 24 小时勒芒耐力赛 (24 Hours of Le Mans) 为代表的经典耐力赛,还是与加州卵石湾汽车巡展 (Pebble Beach Concoursd’Elegance) 一起维持传统,劳力士与赛车世界建立了独一无二的紧密联系。

历史

       劳力士与体育和人类成就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品牌创立之初。品牌创始人汉斯•威尔斯多夫 (Hans Wilsdorf) 深受 20 世纪初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在伦敦创办了自己的腕表制造公司。在腕表还被视为纤巧配饰的时代,他决心制造出坚固、精准、可靠的腕表,从而适应人们越来越活跃的生活方式。

       1910 年,位于瑞士比尔市的官方腕表评级中心 (Official Watch Rating Centre) 为劳力士一款腕表授予了瑞士官方认证,这是瑞士官方首次为腕表授予此类认证。1926年,劳力士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防水腕表——劳力士蚝式腕表,通过劳力士别具匠心的专利技术将旋入式外圈、表壳底盖和上链表冠牢牢旋紧在表壳上。一年以后,为向世人证明腕表的防水性能,汉斯•威尔斯多夫让梅赛迪丝•吉莉丝(Mercedes Gleitze) 佩戴蚝式腕表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游了十几个小时到达终点之后,她佩戴的腕表依然走时如常。这位年轻的英国女士因此成为第一位劳力士品牌代言人和劳力士腕表卓越品质的见证人。

       1931 年,劳力士发明了自动上链恒动摆陀。此独创系统也成为每一款现代自动上链腕表的鼻祖。

       在汉斯•威尔斯多夫的领导下,劳力士继续以广阔世界为实验室,测试其腕表性能。不论在陆地还是在空中,在大洋深处还是群峰之巅,劳力士腕表都成功经受了一次次最严酷的考验。在参与诸多人类挑战极限的创举之后,劳力士成为享誉世界的腕表品牌,以其精准、坚固、可靠的性能赢得世人的信任。

       与此同时,劳力士品牌和产品不断发展,力求完美。因为只使用最高质量的材质,并由最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劳力士腕表因此成为优雅和尊贵的象征。

       劳力士寻求与其品牌一样充满激情,追求卓越、精准和性能的合作伙伴。因此,劳力士与赛车界结缘可谓顺理成章。合作的起点可追溯到上世纪 30 年代,马尔科姆•坎贝尔爵士 (Sir Malcolm Campbell) 打破陆地速度世界纪录时,就戴着劳力士蚝式腕表。

卓越合作

       1959 年,劳力士品牌与美国迪通拿国际赛道 (Daytona International Speedway) 建立合作关系。几年以后,劳力士将“DAYTONA”刻在专为赛车手设计的经典宇宙计型天文台腕表的表盘上。从此,劳力士与赛车界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自 1992 年以来,劳力士冠名赞助在弗洛里达州举行的劳力士迪通拿 24 小时耐力赛 (Rolex 24 At Daytona),并于 2001 年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汽车耐力赛 —— 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 (24 Hours of Le Mans) 的大会时计。

       自 2013 年起,劳力士成为赛车界顶级赛事一级方程式大奖赛(Formula 1™) 的大赛时计。这一长期合作关系将劳力士品牌与赛车界的历史性合作推向新的高潮。早在1960 年代末,传奇赛车手杰克•斯图尔特爵士 (Sir Jackie Stewart) 就加入了劳力士代言人的行列。斯图尔特爵士是过去 40 年里最著名的赛车手,曾三次获得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世界冠军 (1969 年、1971 年、1973 年),二十七次在大奖赛 (Grand Prix) 中获胜。他在 1970 年代致力于提高 F1 赛车安全标准,其努力得到世人的认可。

       在与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劳力士也自豪成为九次冠军得主、丹麦车手汤姆•克里斯滕森 (Tom Kristensen) 的赞助商。秉承品牌挑战性能极限的传统,2011 年劳力士以官方计时腕表的身份参加“寻血猎犬号超音速跑车”(Bloodhound SSC) 陆地极速世界纪录项目。“寻血猎犬号”项目旨在研制配有超音速战机和火箭发动机的赛车,实现时速 1,000 英里 (1,609.35公里) 的极速纪录。这一合作延续了劳力士投身极速挑战前沿的传统。早在1935 年,马尔科姆・坎贝尔爵士 (Sir Malcolm Campbell) 驾驶“蓝鸟”赛车(Bluebird) ,打破了时速 300 英里 (约 480 公里) 的纪录。

       劳力士除了赞助速度的竞赛,还投身于展现经典老爷车魅丽的赛车会,加州圆石滩车展 (Pebble Beach Concours d’Elegance) 就是其中之一。该车展创办于 1950 年,旨在展现当时最前卫的车型。如今,这个每年在美国加州圆石滩举行的豪华车展汇聚了最名贵的老爷车。自 1997 年以来,劳力士就是该巡展的官方计时腕表。车展包括由劳力士协办的圆石滩车展 (Pebble Beach Tour d’Elegance presented by Rolex),展现汽车在行进中的优雅。劳力士自 2007 年成为该活动的协办赞助商。

       此外,劳力士还自豪成为英国古德伍德老式赛车会 (Goodwood Revival)的赞助商。该赛车会专门展示 1966 年以前生产的老式赛车。劳力士也是劳力士蒙特雷老爷车大赛(Rolex Monterey Motorsports Reunion)的赞助商。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 600 多辆经典老爷车在美国加州蒙特雷的马自达拉古那赛卡赛道(Mazda Raceway Laguna Seca)聚集一堂。

       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赛车运动的格外青睐,促使世界领先的瑞士制表翘楚劳力士长久以来都全力支持着这项运动的发展。也正是制表业和赛车运动对完美的共同追求,促成了二者的紧密合作。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加载更多
写评论
分享到